在大湾区,也许这样造小镇才能变“神盘”
阅读:4406 2020-10-17

都说大湾区造不出小镇,也造不出神盘,但这是湾区人民的错吗?


显然不是。


开发商向来最会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嫌小镇赚钱慢,又舍不得投资搞配套,弄了一堆郊区大盘,连真正的小镇产品都没提供,却怪罪于是湾区没客群、湾民没品位?


资深八年湾龄的莫老爷想说,我们华南人,现在特别渴望有一处土地,能够承载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南,早已不是文化沙漠。


尤其我们这一代新型年轻人,不是赚钱机器,我们爱玩,爱享受,爱旅游,爱度假,我们有情怀,有理想,有文化,我们还有钱,我们就喜欢消费。


别再纠结湾区小镇有没有市场,肯定有、必然有!真正的缺位是供给端——在华南,没有开发商愿意放弃短平快,沉下心来造一个真正的小镇。


没品位的不是湾民,而是那些伪小镇。


前几天,中国知名文旅品牌策划人田海成写了一篇文章,主题探讨大湾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小镇,莫老爷觉得观点不错,分享给大家噢。


文/田海成


在踏上大湾区这片土地前,不只一次有人提醒我∶广东无文旅小镇,广东的小镇都是用来赚钱的,广东人不会玩......

确实,广东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但从来不是令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与中旅集团同仁交流,他们说,这和历史上的岭南从来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地有关∶

华东的江南风雅,孕育出拈花湾、乌镇、西塘等江南小镇;北京人文荟萃的京城文化,也让北京周边"文化现象级"小镇云集。但广东文化,更像是一棵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游离于主流文化脉络这棵大树之外的花朵,静悄悄地在边陲绽放着。

也有人说,岭南文化不爱谈情怀,更崇尚务实,求利重商。

但事实上,我们看一下乌镇的旅游人口就会发现,广东的游客占比是非常高的。在出境游的频次上,广州游客更是首屈一指。毫无疑问,"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句话,广东人是充分认同的。

那我们忍不住要问,属于广东本土的文旅小镇在哪里?

到了花都的湖滨,我看到已经近乎荒弃的别墅区旁,远道而来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欢笑奔跑;世界之窗那光怪陆离的异域街景,也俨然成为深圳一个网红打卡地。

广东的休闲旅居,现在已经来到了文化迷失、内容迷失、美学迷失的尴尬路口。

640.png

花都九龙湖


小镇并不等同于房地产,第一代小镇卖的是房子;第二代小镇谈的是生活;第三代小镇输出的是观点。3.0版的小镇,一定是价值观的集大成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了全球的科技创新焦点。《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共建人文湾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小镇的立足之本,是向世界提出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所以,大湾区小镇面临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该以何种文化价值观向世界发声?

Vo.1
小镇,就是从家到家乡的那条路

当代房地产语境下的"小镇",更像人们对一种理想人居状态的描述∶它们生根于乡村,但比乡村更文明;它们远离都市,但比都市更情趣。

以"小镇"为载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美学,在都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形成风情万种的现代小镇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些当代桃花源所承诺和演绎出来的生活形态,以寻求文化共鸣的方式,汲取着母体城市的持续输血,就像莫干山的优雅主张之于上海,阿那亚的文艺主张之于北京,麓湖的个性主张之于成都。

钱穆说∶"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这大体映射了当下正在成型的城乡交互轨迹∶小镇的乡里人终需走进物理上的都市,都市人终需回归心灵上的乡村。

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平行宇宙已经略具维形,而它们的交集点,就是小镇。

小镇是一种回归,回归舒缓和亲密,回归黄金时代;小镇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心灵刚需,创造集体记忆,这不亚于创造一个新文明。

五年前曾经给阿那亚推出过一条广告语∶从家到家乡的那条路。

如果说,北京是物理意义上的家,阿那亚则更像是这群北京人的精神故乡。

每当他们踏上那条回家乡的路时,海岸边那些早已熟成的邻里关系、节日预告、情感链接,就仿佛在专门为他们而等待。

300公里不再是一次次的跨城远行,而是像顺道回家一样简单。

640.webp.jpg

阿那亚海边图书馆

我不只一次在阿那亚海边的深夜食堂,这个60平方米的海边小屋,度过一个个美味的夜晚。

这里没有固定的厨师,没有花样的菜谱。只要有一位不想睡的邻居过来,都可以报名露一手,呼朋唤友,交杯换盏。

卖出多少份不重要,重要的是遇见一些聊得来、聚得住的人。

铃木常吉是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的音乐制作者,在中国巡演途中,也幕名来到了海边的深夜食堂。

当看到像戏剧画面一样的场景出现在这座现实中的深夜食堂,他不禁拿起吉他,在邻居们中间,开始动情弹唱。

不久前,得到铃木去世的消息,颇为叹惋唏嘘。

想不到那一夜,竞成了铃木长吉在中国的绝唱。

我想,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刻在东方人骨子里的,永远是这样一种对故乡的留恋感。

邻里相望的传统,被三十年的传统房地产开发逐一打碎,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新都市里几乎荡然无存。

某种意义上,阿那亚正是通过社区营造找回这种久违的温度,不仅承载居住,更能连接情感,安顿精神。

小镇的意义正在于,让每一个现代都市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的故乡。

640 (1).png

阿那亚深夜食堂

所以,小镇这种新物种,与其说是地产,不如说是一个生活平台。

在这里,更多出口都变成入口,更多故事都变成记忆,更多可能都变得更可能。

就像阿那亚所倡导的那句简单但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读的话一样———人生可以更美。

一个紧扣未来的文旅社区,应该奉行的是长期主义∶品牌的打造、社群的运营、和价值观的坚守。——田海成

640.webp (1).jpg

社群示意图





Vo.2
远郊大盘和文旅小镇只是一念之差


大湾区并不是没有凝生过神盘。

位于广州北部清远的中国美林湖,在2015-2017年间,创下过高达每年40亿销售额的地产奇迹,被誉为和阿那亚、麓湖、良渚齐名的"四大神盘"之一。

当年的中国美林湖,靠操盘手吴付教授的一条广告"活在广州不容易",掀起了这个远郊大盘在线上线下的营销狂欢。

"活在广州不容易"、"实房送金条"、"买房送田".….彼时的美林湖靠铺天盖地的营销噱头,挑战着远郊大盘的推广想象与销售极限。

五年过去了,昔日的中国美林湖已经结束了那场线上线下的营销狂欢。

今天,由于缺少生活的刚需配套和产业的可持续运营,对于打算在美林湖长住的业主来说,生活起来并不见得会太容易。

2018年,美林湖已经被珠江地产接手,立志要从居住大盘朝若产业小镇的方向转型,珠江地产的相关操盘人也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和期望∶

"缺乏产业和生活配套的郊区大盘很难集聚人口、提升房产价值,而没有人口,健康产业也无从发展。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成功,相信很多超级大盘都有机会变身为特色小镇,进行价值的二次挖掘。"

而同样是五年,阿那亚已经成为了大北京地区的文化圣地。

每年,由业主自发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超过1000场;过去四年中,200余位业主一同排练上演了《窝头会馆》《恋爱中的犀牛》等十几场年度大戏;

和孟京辉联手打造的阿那亚戏剧节,也将更多的戏剧搬进现实;

今年,60多位阿那亚业主登上了国家话剧院的舞台,成为中国第三家可以主演《茶馆》的专业剧团。

640 (2).png
阿那亚2019业主大戏《茶馆》

同样是五年,成都的麓湖、泉州的聚龙小镇、郑州的普罗理想国,也都因为开发商的深耕细作,用真正的情怀去为一座城市探路,用踏实的干劲去集结有效资源,用不厌其烦的细节去润色社区生活,而成为区域内的一张名片,都市圈里的一抹温情。

640.webp (2).jpg
普罗理想国生活节

一是经济野心,二是务实主义,二者共同成就了广东的经济奇迹,却也在无形中耗蚀着广东地产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

是文旅小镇,还是远郊大盘?

其实差别就在初心是不是够恪守,运营是不是够长效,情感是不是用了足够的时间来沉淀。

前者是投资理想,后者只是投资市场。

投资理想并不意味着不顾效益,而是说,效益不应该成为唯一目的,而是应该成为理想践行过程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刻意,无需对着KPI紧追不舍。

如果说,能够把对销售数据的野心,转换成洞察城市需求的专心,把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智慧,转换成为一份理想上下求索的智题,谁说广东就不能诞生一个最理想的小镇呢?

或者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人在朝着理想走近。

近年来,大湾区开始有了一些慢节奏主导之下的作品,比如佛山小镇"拾野川",就是以国际大师的设计手笔,和独特的社群文化,尝试在大湾区构建一个充满休闲趣味的共同体。

无论是其倡导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王国,还是其营造的自然生态课题的温泉活动、主题展览、艺术节,都让一部分都市家庭许久以来渴望重拾的归园田居梦,在高速运转的大湾区里,有了一丝不紧不慢的气质。





Vo.3
深圳里藏着的小镇理想

在大湾区都市圈里,深圳的未来是最富想象力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大湾区纲要》中对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创新与创意之都。

这是一座以精确、理性和效率为原则的线性都市,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深圳年轻人,虽然已被高房价压得濒临窒息,但仍坚守在自己兢兢业业的那个小位置,有的扎根了,有的离开了。

640 (3).png

这是一个永远年轻着的城市,拼搏和进取是不变的主旋律,休闲度假似乎都带着某种微妙的罪恶感。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谈起深圳的旅游度假名片,我们记得的,依旧是三十年前的世界之窗或者锦绣中华。

于是,我们看到了"微度假"概念的发明,市郊的华侨城就是微度假的重要据点之一,开业十几年依然火爆。

我们看到了全民知识焦虑催生的知识经济,24小时书店的彻夜灯火,文化讲演活动的场场爆满,咖啡厅里谈AI谈区块链的创业社交。

我们也看到经济头脑驱动的投资本能,巽察湾的滨海度假地产群已经拉开一片深蓝色的资本肉搏大戏。

但当我们翻开另一面,很容易就发现,只有广告热度不见使用黏度、只见购房率不见回家率的残酷真相。

当我想在深圳找到一处这样的地方∶唠的都是家长里短,邻里间的热络仍在延续,某种城市之外的精神符号仍在生效……我发现,这样的地方,反而是在不太受到关注的城中村里,在这个据说住了1000万人的城中村里。

几乎每个来到深圳的人,都住过城中村。

这里汇聚着各地口音、游荡着各种奇装异服甚至光着膀子的人们,就像一个自然生长起来的大家庭。

在著名的白石洲,我找到了全深圳最好吃的肠粉,尤其是到了晚上,每家铺子都开了门,口味各异的肠粉,吸引着背景各异的饮食男女,场景格外动人。

在这里,也天然形成了某种自发社群,一个小店店主就有可能是这个熟人社会的"领袖",大家习惯了有什么事都去找他,做什么决定就去和他商量。

这种文化氛围,像是内陆乡镇的原味生活在深圳的一种移植。这只可能发生在城中村里,不会是任何购物商场或商业步行街。

640.webp (3).jpg

一位深圳的业内朋友告诉我∶没有城中村的深圳是不完美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完备的生活系统,更是某种故乡情结的边缘化表达。

甚至,我们不妨将它视作另一种"新都市主义",这里具备了理想居住的几乎一切要素∶低廉的租金、无阶级之分的居民、人行尺度的街道、步行可达的便利商超、品类齐全的商业业态………

这里的人声鼎沸,是真正的烟火人间,其内核是一个公平社会所具有的全部优点,包容又不失自主,进取又不失亲密,始终在自我生长,自我过滤,自我完善,而这也恰恰是许多城市所缺乏的一种良性社会生态。

640 (4).png

我也忍不住好奇,为什么香蜜湖的天价豪宅,竟然和暗色调的城中村只有一路之隔?

而二者之间真正千丝万缓的联系是∶住在豪宅里的富人,都是从城中村中走出来的。

这条将二者隔开的路,像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对话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生逆袭故事。

路这边,是一个个仍在等待逆袭的梦;路那边,是一份份看得见但回不去的乡愁。

比起其他城市,深圳对不同阶层的进入者都显得更宽容,大众进入这座城市后的关系也更为平等,这不能不给城中村归一份功劳。

在这里市井气的底色之下,许多优雅的空间也在滋长,有给普通人的排挡,也有给文艺范儿们设的雅座。

在诸多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水围1368是一个挺好的实践。

它把老旧的城中村改成了人才公寓,公寓底层供吃喝玩乐,屋顶用作洗衣房和休闲平台。

建筑之间全部都能走通,风情餐饮和格调酒吧穿插其中,闹哄哄的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的时尚社交天地。

在看似喧嚣杂乱的环境里,腔调美学也有被唤醒的必要。

在白石洲的改造计划中,有建筑师就发挥创意,让高楼的顶层彼此相连,大家可以在屋顶上任意走逛,打麻将,吃盆菜,甚至种一片自己的小菜圃也未尝不可。

640 (5).png

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种想要为"无处安放的乡愁"在大城市里也找到落脚之处的尝试。

但我也期待,有更多翻新的尝试。

如果有一个小镇,既可以留住都市的丰盛感,又可以接纳乡愁里的人情味,我相信,一个理想湾区小镇的缩影,就基本呈现了。





Vo.4
轻松,该是大湾区的底色


北京的一位朋友,在退休之前,终于下定决心在广州买了一套养老宅。

在他看来,广州是得天独厚的养老圣地,闲适的节奏、苍翠的绿化、精致的美食、不逊于任何一线城市的医疗条件......

在他的理解中,严肃只不过是大湾区的表象,藏在下面的轻松,才是大湾区的真正底色。

换个角度去看深圳,我们也会发现,繁忙之下,它自有一种轻松的底色。

在深圳,你不用因为人情关系而心力交瘁,也无需为了去什么机构办事而遭遇到不停拖延的苦恼,甚至也无需为了某个场合而特意打扮,日常一件T恤加一条牛仔裤就足够应付90%的业务。

这种不被拘束的轻松,也是年轻人不停选择进入深圳的另一层原因。

640 (6).png

走访旧金山湾区硅谷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如果说有一种什么样的基因,在推动硅谷成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话,那一定是足够轻松的创意环境。

没有领袖,没有下属,没有固定规则,没有人情应付,这种略显散漫的状态,催生了无数创意的化学反应。

在这里,随机性变成最大的创意源,轻松成了最优雅的贵族气。

对一个小镇来说也一样,如果居民做不到完全的轻松自在,那么这个小镇一定是在一个错误的频率上和客户对话。

华为走的就是硅谷道路。

松山湖的总部基地没有高楼大厦,而是一处风平浪静的湖面,周边绿树芳草环绕,低密建筑的群落随意点缀。

仅仅从环境上看,我们很难相信,这里驻有大湾区的上百家高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的目标也好,产城融合的道路也好,都开始消解那种正襟危坐的传统,以一种更轻松的态度来自我进化。

所以说,大湾区已具备了一个优势小镇必需的轻松态。

巨量信息的环境,足够高效率的信息流动,常态化的创意碰撞,让个人的梦想和决心,都变得不再遥远。

大湾区需要的,也正是这一个频率,即"以轻松态度解决严肃问题"的心态之下的,一个年轻态的自由活力小镇。

640 (7).png

640.webp (4).jpg
华为松山湖小镇

我们正在进入生活方式的时代,一个个成功的文旅品牌,其实映射的是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不同向往和表达。因此,任何品牌的成功,从来都不是"赶最好的市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田海成




Vo.5 

小众文化时代,就是大湾区的小镇时代


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小镇。

以阿那亚为例,在"村长"马寅的个人审美之外,它始终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紧密相关。

北京厚重的人文气息,和多样的文化样式,从未断开过和阿那亚小镇的同频共振。

在中国城市中,我们也很难再找出哪一个城市的人,像北京人一样,以拥有文化资产为傲,把生而具备的文化情结内化为自己的处世个性。

640 (8).png
春沐源实景

广东人的文化资产,是一种对待生活和事业的务实态度∶糖水要怎么做,茶要怎么泡,豆腐要怎样切,婚礼要怎样办…

把这种生活智慧的个性,放大到建筑文化来看,也一样能发现契合点。岭南建筑的土楼民居、骑楼商街,都充满着从生活积累中萃取而来的艺术,浓重的个性色彩,不失的味的实用美学,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化生态呢?

事实上,大湾区是由以广州、深圳为主的九座城汇聚而成,背后还有香港的西方文化底蕴的呼应。

这种中西合壁的文化张力,加以"深圳创造"和"东莞制造"的产业能量,一起推动着大湾区的创意进取。

湾区文化也正是这样一个窗口,靠一群依水而筑的城市,聚集起一个个的超级个体,最后交融成信息和人才的枢纽。

大湾区的文化,也正是一种超级个体的文化。

超级个体多了,就形成一个个的小众文化集合体。

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之后,伴随以5G技术的崛起,千呼万唤的"小时代"已经在到来。因此,另一种新兴的小镇形态,当然会随之出现,也应该随之出现。

小众文化的势头,必然会带动一大批流量,但小众的持守恰恰在于,并不因此变得取悦大众。

甚至可以说,非但不是取悦大众,反而是引领大众,这才是大湾区的小镇创作者应该看到的新方向。

640 (9).png
春沐源实景

我不由想起一本书,《大教堂与集市》,在这本被程序员和技术派视为开源运动圣经的书中,开源系统被比喻成集市,而封闭系统被比喻成大教堂。

集市是这样一个存在,大家带着相同的价值观前往,轻松地,随意地进入,而不影响各自有各自的不同需求。相反,大教堂就需要更多礼仪,更为精神化的情绪,去投入、去沉浸一场融于众人的共鸣。

如果说阿那亚这一类以北京文化为导向的小镇算作大教堂,那么,大湾区文化导向之下的小镇,则应该是集市。

由于文化的差异,一味模仿必定失败。

大湾区要做的,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开源派集市,而非另一个临摹出来的教堂。

与其在一个既存的小镇体系内角逐,不如开始塑形一个全新的大湾区小镇体系。

640 (10).png
春沐源实景

大湾区的进入者身份就决定了,它需要的一定是一座可以让人留下来的小镇,让异乡人不再仅仅是一个事业身份的过客,而是可以做一个拥有归属身份的湾区人。

大湾区的生态条件有其原生优势,山野植被的覆盖率更高,川流水网更为密布,这也决定了小镇的开发原则,一定是要求开发者作为环境的梳理者介入,而非试图做环境的操控者。

湾区人需要的小镇环境,是一个优于故乡的故乡,异于湾区的湾区,而非另一个城市的拓本城市。

640 (11).png
春沐源实景

在大湾区的小镇里,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意合伙人,我希望的小镇,是可以意约到更多的人生合伙人。

生意可以不只是为生意,而是用一份轻松态的美丽事业,找到更好的自己。

每个湾区小镇的生意人,都是一位小V时代的生活艺术家。

这里消费和贩卖的不只是商品,同时,也是在贩卖那些未被补偿过的寂寞,消费那些属于自己的光阴。

湾区人的人生里,不能只有"可持续的生存",湾区小镇创作者的眼中,也不能只有"可持续的效益"。

大湾区需要的可持续小镇,是将乡愁安放回故乡的开源社区,是将苟且换成长远的商业文明。

这是我希望的,大湾区的小镇时代。

640 (12).png
春沐源实景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在这个春光未远、五一渐近的时节,公园自然成为了“微旅游”的最佳去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在公园里赏景逐风、野餐露营,给遭受疫情阴霾的心灵一些美好的慰藉。
2022-05-17华润置地 文旅地产  阅读:4813
山西 在古建筑爱好者眼中 是一个神奇 且令人痴迷的地方
2022-02-23星球研究所 文旅地产  阅读:4485
这次,我们收集了一些大家在阿那亚度假和生活的经验,整理成一个攻略集合。作为一份季节限定攻略,挖掘到淡季阿那亚的很多隐藏玩法,还有超高性价比的体验。让我们出发吧。
2022-02-22阿那亚 文旅地产  阅读:4592
为了纪念爸爸妈妈长情的浪漫,今年,阿那亚家史计划特地为社区里的老爸老妈安排了婚纱照拍摄活动。我们邀请六十岁以上的阿村父母,穿上婚纱与西装,用镜头定格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守。同时,我们也记录下他们的爱情故事,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用岁月和情感酿造的爱情箴言。
2022-02-18阿那亚 文旅地产  阅读:3792
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中国各省市的古镇有数百个之多,如果包括原址新建的和人为打造的“古镇”数量更是惊人。曾经,这些古镇是先民用来集中居住生活和商贸交易的场所,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大潮,全国各地的古镇再一次焕发新生。
2021-11-08房地产观察家 文旅地产  阅读:5657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